浏览次数:2998作者:池州市房地产管理处 发布时间:2016-05-31 |
5月30日,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公布的《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6》。
报告建议,放开对大城市的限制、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、构建多中心。简单而言,就是一线城市只限制中心城区人口,对于周边的小城镇应该大力发展,从而建成更多的新城。
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,北京建设副中心已经开了先河,这样就能释放和共享规模经济的红利。
目前一线城市因为房价高,且采取限制人口增长的措施,使得人们抱怨比较大。报告认为,这说明单纯限制大城市发展,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的城镇化政策需完善。过去多年来,因为没有产业,小城市并未发展起来。
单中心与城市病正相关
根据上述报告,2015年一线城市“城市病”指数均位居全国前列。
报告课题组成员张洋子博士指出,“城市病”指数排名靠前的城市,大多是单中心、中心城区人口集聚程度较为严重的城市。人口向单中心过度集聚是导致“城市病”的重要原因,在中心城区人口集聚程度较严重的城市,“城市病”指数也相对较高,呈较显著的正相关趋势。
所谓的“城市病”,主要是指城市人口过度聚集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。这包括交通拥堵、环境恶化、住房压力增大、医疗设施严重短缺等。
倪鹏飞认为,按照每300万到500万人建一座城市的标准,北京应该有6个城市中心。
其实,北京很早就提出发展多个新城和多中心的思路。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(2004年-2020年)》就提出,要建立多中心,这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、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、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等。还提出要建立多个中心城,包括通州、顺义、亦庄、大兴、房山、昌平、怀柔、密云、平谷、延庆、门头沟11个新城。
过去通州人口增长很快,但没有相适应的产业规模,沦为有城无业的睡城。而亦庄有的是产业,聚集的人口却不多,走向有业无城的另一个极端。这导致很多人在主城区上班,却住在通州,或者住在主城区,工作在亦庄,给居民上班出行带来了巨大的交通压力。
中国区域科学研究会理事长、南开大学教授郝寿义认为,过去一些大城市“城市病”突出,还与主体功能区规划没有有效落实有关。主体功能区规定了哪些地区限制发展还是鼓励发展,但是因为没有配套的措施,结果很难执行。
新闻来源:地产中国网